


公元1433年,三宝太监郑和在返航途中病逝。不仅为跌宕起伏的人生画上休止符天天盈,同时宣告七次下西洋伟业完全终结。
作为屈指可数的地缘遗产,散布于南洋的几座港口城市,努力将明朝影响维持到下个世纪。由于直接庇护丧失,命运走向各不相同,只能迎来预料之外的最终结局。
圈地背后的考量

郑和船队虽然花费巨大 风险却相对较小
与后来的西方模式不同,郑和船队的航行全部选择既有路线。因为不需要费力构建复杂网络,自然没动力为海外体系投入过多资金。
即便如此,天朝仍需扶持一批合格代理人,在各自的小块区域内贯彻上国意志。不仅具备完善的的港口职能,还要从根本上依赖传统天下秩序。所以,相对弱势的边缘政体,往往比地头蛇们更容易获得青睐。

并非所有锚地 都有资格被郑和钦点
当时,不少沿海居民为逃避海禁南下。尽管不愿忍受被束缚生活,仍旧渴望某种程度庇护,以便在土著的汪洋大海中安身立命。郑和船队的定期抵达,恰恰符合该群体的潜在心理诉求。正因如此,郑和非常有针对性的钦定藩属,分别给予不同职责。其中既有处于灭国边缘的占城、刚刚建立不久的马六甲,也包括在废墟中重新崛起的旧港。

那些出产奇珍异兽的偏远角落 并不被明朝所重视
助推马六甲兴起

郑和时代的马六甲 更像是一座大型难民营天天盈
公元1405年,郑和首次率船队远航,就停泊于尚属难民据点的马六甲城。当地统治者拜里米苏拉原为三佛齐王侯,由于不敌爪哇的满者伯夷帝国而流亡北方。
于是,明朝在当地设立官方仓库,专门存放进口货物和补给品。这层特殊身份,成为马六甲急需的“护身符”。通过天朝上国庇护,可以让大部分敌人不敢轻易来袭。同时,敏锐的中间商们纷纷前来,撑起尚未成熟的新兴市场。

没有郑和扶持 马六甲就没有后来的几百年繁荣
然而,下西洋航行终止后,马六甲就沦为断线风筝。当地王族只能放弃佛教信仰,改宗伊斯兰来亲近周遭土著。甚至编造出“汉丽宝公主传说”, 强行标榜自己与天朝具有姻亲关系。这才脱颖而出,膨胀为具备相当实力的区域小强。
公元1511年,象征西方海权的葡萄牙舰队打上门来。末代统治者默罕默德无力抗衡,只能流亡外岛暂避,不断遣使明朝告御状。可惜,上国早已失去越洋干涉能力,仅能给于安慰性质的口头认可。原先的王室再无可能光复故土,为当初过于顺利的崛起偿还透支代价。

乘坐战象迎敌的末代马六甲王子
容忍百废待兴的旧港

郑和与陈祖义的交战就发生在旧港附近
与之类似,郑和在首次航行中还落脚于过苏门答腊的旧港。那里曾是三佛齐帝国的一分部,由于旧秩序崩溃而陷入凋敝,遂成为众多华人流亡者的南方天堂。
按照明朝律法,这些流亡者毫无合法性可言。郑和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天天盈,巧妙采取分化策略,扶持可以合作的“戴罪立功群体”。既对不服王化的大海盗陈祖义采取军事行动,又积极安排想接受诏安的施进卿回国落户。乃至设立宣慰司架构,确保城市头目仅为土司级别。

阴差阳错之下 旧港成为明朝最南方的土司领
然而,旧港距离明朝实在太过遥远,很难及时获得到宗主国船只帮助。仅仅到1440年,也就是郑和死后的第七年,就被来自爪哇的满者伯夷兼并。当地华人为求自保,纷纷改宗伊斯兰教,确保与遵从印度教的新主拉开距离。
此后,这座依靠流亡者重建的港口,踉踉跄跄保持独立到17世纪。先后熬死满者伯夷与大明朝,终究敌不过更为可怕的东印度公司,不得不对荷兰殖民者投降。

旧港的华人统治阶层 坚持到荷兰东印度公司来临
越南的恶性循环

信仰印度教的占城一直处于越南的军事威胁之下
此外,郑和船队南下途中,还相中过位于今日越南南部的占城。这个古老的印度教王国,一直饱受北方近邻威胁,几乎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机边缘。
次年,篡位者朱棣以越南新王是靠谋反上台为借口,悍然派兵执行全面征服。随后设立“交趾承宣布政使司”,将包括升龙城在内的整个红河平原都纳入郡县制版图。南方的占城人也趁机反扑,大体上恢复原先的地盘面积。

对越南的战争让明朝深陷蓝山起义
然而,残酷的事实证明,对越南的军事占领根本无助于郑和远航。由于船只技术进步,北部湾和海南岛的中转站价值早已丧失,完全不属于成熟航线范畴。甚至在气象条件允许时,连处于半岛东南端的占城也不再有停靠必要。
更为讽刺的是,明朝为确保下西游航行,让造船产能全都优先支持郑和。反而导致南下明军的后勤补给困难,连获得增援的速度都相当迟缓。以至于无法迅速平定蓝山起义,眼睁睁看着后黎朝光复越南,自己的直辖区深陷游击战包围。

沉重的军费开支 让占城和越南都无法支持下西洋航行
随着战争持续,郑和船队既无法从越南获得供必要资源,反过来又消耗掉前线部队的宝贵资源。这种可怕的相互拖累循环,险些让明朝经济完全崩溃。只是碍于朱棣本人的颜面,必须硬着头皮执行下去。
公元1428年,明宣宗终于下令从越南撤军,稍后又叫停下西洋战略。后黎朝成为战争的最大赢家,继续对南方的占城进行蚕食。到1470年后,彻底完成兼并工作,还引发过一场波及海南的小型难民潮。

占城最终没能免于被越南兼并
今人回望这段历史,或许依然会赞叹于明成祖的雄才大略,以及三宝太监的策略精准。然而,过程中产生的破坏和失误,总会被自带滤镜所美化抹除。诚然,历史经常由胜利者书写,但失败的经验教训同样能引起普通人共鸣。
或许,只有将过往的种种失策包装成胜利,才能满足某些特殊群体的宗教式想象......

(全文完)
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